為探討烏魯木齊混合痔術后肛緣水腫的防治方法,烏魯木齊西北女子醫院肛腸科專家對38例烏魯木齊混合痔患者應用肛門內括約肌切斷、創面皮膚放射狀切開減張、創面長效局麻藥注射術,其中30例術后恢復良好,無肛緣水腫,另8例術后肛緣輕度水腫,經坐浴,理療和局部用藥后痊愈。 所有病例無肛門狹窄、肛門失禁和肛旁膿腫等并發癥發生,排便正常。經過驗證該法可防止因內括約肌痙攣和術后疼痛所引起的肛緣水腫,不影響肛門功能,無后遺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混合痔在肛腸科屬于常見病、多發病。在手術治療時,易造成肛緣水腫。對38例烏魯木齊混合痔應用肛門內括約肌切斷、創面皮膚放射狀切開減張、創面長效局麻藥注射術,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烏魯木齊混合痔術后防治方法的臨床一般資料,本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20~63歲,平均41歲,以30~50歲多見;病程2個月~36年不等;曾手術1次7例,2次3例,其中環狀痔18例,伴肛裂9例,伴肛乳頭肥大6例,血栓性外痔8 例,嵌頓痔9例。 烏魯木齊混合痔術后防治方法的手術方法,患者取屈膝側臥位,常規消毒,局麻或骶管麻醉,首先檢查痔核情況,確定手術方案。對內痔痔核較小,基地部較大,行1∶1消痔靈四步法注射;對內痔痔核較大而松弛,基地部較小則行內扎外剝術,即將混合痔的外痔核心部分用組織鉗鉗夾牽引,以“V”形剪除外痔至齒線,大彎鉗鉗夾該內痔底部,切除內痔,殘端1號絲線縫合,然后在截石位3點或9點處呈放射狀切開皮膚,長約1. 0~1. 5cm(距肛緣1. 0~1. 5cm),用彎血管鉗自切口進入內括約肌外方插入,此時另一手指插入肛內作引導,以“掏勺”狀向內括約肌上部穿出,自肛管黏膜下向外下挑出,挑出內括約肌確認后于該肌束上夾兩把止血鉗,在兩鉗之間切斷內括約肌,松掉止血鉗,壓迫止血,注意保護切口,擴肛3~4指;在已剝離外痔切緣皮膚張力較高的部位放射狀切開肛周皮膚全層1~2處,長約1~2cm,以減輕皮膚張力。外痔創面和括約肌環部1%利多卡因和美藍(1∶1比例)2~5mL(長效麻醉藥)注射,加壓包扎。 烏魯木齊混合痔術后防治方法的術后處理(1)術后流質飲食3d,第3天起,每晚服石蠟油30mL;(2)解大便后予以換藥,加壓包扎;(3)坐浴每日2次,局部使用痔瘡膏等。混合痔術后防治方法的注意事項(1)嚴格腸道準備;(2)側切和切除外痔時勿損傷齒線及肛管黏膜;(3)保留4條以上的皮膚黏膜橋,每條皮橋寬度不小于0. 5cm;(4)在挑內括約肌時勿穿透肛管黏膜,以防術后肛瘺發生。 烏魯木齊混合痔術后防治方法的治療效果本組38例患者中,30例術后恢復良好,無肛緣水腫,另8例術后肛緣皮贅輕度水腫,經坐浴、理療和局部用藥后痊愈。所有病例無肛門狹窄、肛門失禁和肛旁膿腫等并發癥發生,排便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