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技術”不只是“創口微小” 我們知道,減輕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歷來是醫生的最高理念。可見,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微創”是古已有之的醫療原則。“微創手術”正是在這種理念激勵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人性化手術方式。 穩定狀態或將干擾患者內環境穩定的因素降至最低。以最小的組織器官損傷、最輕的炎癥反應、最理想的瘢痕愈合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婦科微創”與“微創婦科”,前者的意涵停留在微創技術層面,后者則體現一種全新的微創理念。正確的微創理念強調的是合理應用不同的技術手段以達到微創,即對病人的損傷最小的目的,而并不局限于采用哪種技術。 實現從婦科微創到微創婦科的轉化不僅取決于微創技術,更取決于整個治療的綜合決策。醫生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癥狀、生育要求、病變的大小及部位、全身狀況、經濟能力、個人意愿以及醫院的技術實力進行綜合分析,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關注之一:經陰道手術 綜合考量:科學避免并發癥 許多即將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恐懼,萬一出現因腹部切口造成的并發癥該怎么辦?事實上,制訂適合個體的綜合手術方案,正確選擇手術方式并嚴格采取術后康復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科學避免并發癥的出現。 現代婦科微創倡導以最小的創傷達到最大的治療目的,經陰道手術的運用體現了這一理念。作為婦科微創手術中的一種,經陰道手術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腹部切口。它主要是指除了陰道、宮頸局部的手術外,其它能從陰道施行的手術應盡量從陰道施行。 對于一些婦科常見病子宮肌瘤、中重度盆底器官脫垂(包括陰道前壁脫垂、陰道后壁脫垂、子宮脫垂、以及由此而伴發的尿失禁),可以采取經陰道手術治療。一般來說,適合采取經陰道手術的疾病主要有以下這幾類: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癥、突向子宮漿膜層的子宮肌瘤、尿失禁。由于這些手術多在腹膜外進行,腹腔內操作較少,因此可以減低對腹腔臟器的干擾,術后腸梗阻的發生率較低。此外,由于腹部沒有切口,因此也避免了腹部切口造成的手術并發癥,如切口感染、脂肪液化、腹壁切口疝等。術后患者可以更早地下床活動,腸功能恢復快,患者可以更早地正常進食。 關注之二:腹腔鏡手術 認識腹腔鏡:別陷入適應癥迷宮 或許,不少患者都曾經聽說過“腹腔鏡手術”一詞,但多數百姓對它還一知半解,存有猜測。事實上,全面準確地認識腹腔鏡手術技術,首先需要學會辨別與其相關的三類適應癥。 過程綜合多項技術 腹腔鏡手術是運用集光學、計算機、超聲、機械、電器械等多項技術為一體的微創醫療手術技術。通俗的說,腹腔鏡手術的過程就是在患者麻醉成功后,醫生在患者的腹壁打3-4個直徑在0.2-1厘米的小孔,其中一個小孔中放入與微型攝像機連接的鏡頭,鏡頭所觀察到的內容通過光纜連接并顯示到電視屏幕上。手術者可通過電視屏幕清楚地觀察到患者腹腔內的情況。在其它的幾個腹壁小孔中放入各種手術器械以進行手術。 科學分辨三類適應癥 一般來說,腹腔鏡手術的主要類別有:全子宮切除術、子宮肌瘤挖出術、卵巢囊腫剔除術、附件切除術、輸卵管切除術、輸卵管切開取胚術、粘連分解術、輸卵管積液盆腔粘連致不孕等手術。通常,腹腔鏡的手術適應癥基本分為三類,即最佳適應癥、一般適應癥和相對適應癥,建議大家應仔細辨別。 ■ 最佳適應癥:包括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妊娠和卵巢、輸卵管的良性腫瘤。借用腹腔鏡可以較為準確地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此外,腹腔鏡手術也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卵巢、輸卵管良性腫瘤的首選術式。 ■ 一般適應癥:包括不孕癥、急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子宮良性疾病、生殖道畸形、盆腔損傷性疾病和宮腔鏡子宮手術的監測。 ■ 相對適應癥:是指在具備良好設備和高超技術時進行的腹腔鏡手術的適應癥。比如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病病灶剔除、妊娠期盆腹腔腫塊,卵巢巨大粘液性囊腺瘤和早期生殖器官惡性腫瘤。 不可忽視術后恢復 我們知道,由于腹腔鏡的鏡頭具有放大8-10倍的作用,因此,在腹腔鏡手術過程中醫生可看到的視野與開腹手術相比更為清晰。由于手術傷口相對較小,因此疼痛輕、出血少、術后腸粘連等并發癥也比較少。可見,有選擇地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符合微創原則。不過,在進行腹腔鏡手術前后,患者不能忽視護理細節。婦科腹腔鏡手術前,對臍部要用溫水洗干凈,最好用棉棒蘸肥皂水或植物油將臍孔內的污垢去除。在飲食方面,術前一天應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以防引起術后腸脹氣。同時調整心理狀態,保證充足睡眠。腹腔鏡手術后要做到:盡早下床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6小時即可進少量流質飲食;一周后才可將腹部敷料去掉,并準許淋浴,然后即可逐步恢復正常活動。 如今,“微創”的概念正在發生質的變化,逐日從生物醫學層面向生物——醫學——社會——心理學層面發展。在婦科微創技術不斷普及的今天,包括經陰道手術、腹腔鏡手術、宮腔鏡手術等微創手術正日益刷新著人們對于婦科臨床治療的認知。那么微創技術是否就簡單等同于“創口微小”呢?微創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又是什么呢?本期,我們邀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婦科主任張萍主任醫師來為讀者全面解讀。 宮腔內診治:走出“武斷”誤區 別看女性子宮內部雖然空間狹小,卻可能存在各種危險的病變。以往,不少女性對于子宮腔內病變的認識不足,醫師則在判別、定位、處理病灶時存在一定的疑惑和誤區。比如以往對于未脫出的粘膜下肌瘤,宮腔內的異常贅生物或是宮腔內殘留的異物等,動輒就要武斷地采用手術切除整個子宮,而宮腔鏡在國際醫學界的發明和使用使得這一現象得到了改觀。 技術運用不斷完善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宮腔鏡技術從初創到運用得到了不斷的完善。目前,宮腔鏡可分為全景式宮腔鏡、接觸式宮腔鏡和顯微宮腔陰道鏡。另外,宮腔鏡還可分為檢查鏡和手術鏡。運用宮腔鏡進行檢查的一般過程如下:首先啟動宮腔灌流系統將宮腔膨開,然后放入與微型攝像機連接的鏡頭,邊進入宮腔邊觀察,鏡頭所攝取到的景象被輸送到電視屏幕上,醫生通過電視屏幕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宮頸管內和宮腔內的情況。 彌補傳統診斷不足 通過宮腔鏡不僅能確定病灶存在的部位、大小、外觀和范圍,對病灶表面的組織結構進行細致的觀察,并在宮腔鏡指示下進行活檢取材和定位診刮,提高了對宮腔內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彌補了傳統診斷方法的不足。更為重要的是,宮腔鏡在發現子宮內膜癌方面尤其是在癌僅限于粘膜表面時具有重要作用。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適合采用宮腔鏡手術。適合這類手術的疾病有以下幾種:粘膜下子宮肌瘤、突向宮腔的子宮肌壁間肌瘤、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縱隔切除術、子宮內膜息肉、宮腔粘連分解術等。 細節體現人性關懷 微創手術所倡導的人文關懷也可以借助宮腔鏡的運用得以實現。宮腔鏡手術的開展可以使許多原來依靠傳統方法需切除子宮的患者避免了開腹手術,保留了子宮。近年來,隨著宮腔鏡技術的發展,顯微宮腔陰道鏡的應用為幼女、未婚婦女以及宮頸狹窄的婦女的陰道、宮頸及宮腔病變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新的手段。 此外,宮腔鏡檢查和手術的適應癥也分為三類。最佳適應癥包括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宮腔粘連、宮腔內異物和子宮畸形。一般適應癥包括不孕癥、早期子宮粘膜下肌瘤、異位妊娠以及進行輸卵管絕育或與其他微創治療聯合應用。相對適應癥則包括難度較大的子宮肌瘤的宮腔鏡手術,如Ⅱ型粘膜下肌瘤直徑大于5厘米或多發性子宮粘膜下肌瘤,子宮肌層宮內節育器片段殘留、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等的治療。 |















